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大国利刃:全军齐建百支特种部队 > 第483章:初步成功!(二章合一)

第483章:初步成功!(二章合一)

林川成为陈松教授课题组“特聘研究助理”,并牵头“原位聚合”方向小组的消息,在航工大的材料学院很快传开。

一个进修生,入学不到一个月,先是展现了碾压级的数学和英语能力

如今更是直接进入了王牌课题组的内核层,甚至被委以重任牵头一个极具潜力的新方向!

这在整个航工大的历史上都极为罕见。

质疑声自然存在,尤其是在一些高年级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间。

“一个进修生,懂什么原位聚合?陈教授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?”

“苏念博士竟然要配合他?这……这简直胡闹!”

“等着看笑话吧,这种空中楼阁的想法,没有深厚的积累根本玩不转。”

但这些议论,都被陈松教授以绝对的权威压了下去。

他对林川的信任,源于那天办公室里一针见血的分析和那份超越年龄的洞察力。

宿舍的更是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。

赵大力现在走路都带风,逢人便说“秦川是我哥们儿”,仿佛林川的荣耀有他一份。

王晓则更加沉默,看向林川的眼神里除了敬畏,更多了一丝对知识与能力的纯粹向往。

面对室友和同学们的八卦,尤其是关于他和苏念的关系,林川始终保持着惯常的平静和疏离。

“只是学术合作,苏学姐能力很强,我从她身上学到很多。”他轻描淡写地将话题引向专业领域,让试图挖掘更多“内幕”的人无从下手。

“原位聚合”研究小组正式成立,内核成员只有三人:林川、苏念,以及被陈教授指派过来协助具体实验操作的一名资深实验员——马工。

小组拥有了一间独立的实验室和一笔激活经费。

工作的强度远超常人想象。

林川几乎完全放弃了作为“进修生”的课程,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。

白天,他与苏念、马工讨论实验方案,设计反应流程,筛选合适的树脂单体和引发体系;

晚上,他独自泡在图书馆或实验室的计算机前,查阅海量文献,利用他强大的数学能力构建初步的分子动力学模型,仿真原位聚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界面反应。

他的生活节奏变成了宿舍、实验室、食堂三点一线,常常忙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,有时甚至直接在实验室的休息间和衣而卧。

苏念将这一切看在眼里。

她最初对“配合”林川确实心存一丝别扭,但很快,这点别扭就被林川展现出的惊人专注、效率和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对科研方向的精准把握所驱散。

林川并非全知全能。

在具体的化学合成细节、仪器操作规范上,他需要虚心向苏念和马工请教。

但他强大的学习能力让他飞速进步,往往一点就透,举一反三。

更关键的是,他总能在大家陷入细节纠缠时,跳出框架,从更宏观、更本质的角度指出问题的关键。

例如,在一次关于选择何种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预处理的讨论中,马工倾向于沿用课题组以往经验,苏念则在几种文献报道的方案间尤豫不决。

林川在仔细聆听了各方意见和查阅相关数据后,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思路:

“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偶联剂本身与纤维的键合,而忽略了它在后续原位聚合中对单体扩散和聚合速率的影响?”

他调出自己初步仿真的数据趋势,“或许,我们应该放弃追求最强的初始黏结,转而选择一种能‘引导’聚合反应有序进行,形成更规整界面相的预处理策略,哪怕初始键合强度稍弱。最终的宏观性能,可能反而更优。”

这个观点让苏念和马工都愣住了。

这完全颠复了传统复合材料界面优化“越强越好”的思维定式,而是将界面视为一个“动态反应场”来设计。

苏念沉思良久,冰琉璃般的眸子里光芒闪铄:“有道理!界面不应是静态的‘胶水’,而应是参与反应、协同变形的一部分!秦川,你的思路……总是这么与众不同,却又直指内核!”

马工也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信服,感慨道:“秦工,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?看问题的角度太刁钻了!”

在这样的合作中,林川凭借其超越时代的视野(源自系统知识)和强大的分析能力,迅速成为了这个小小研究组实际上的“灵魂人物”。

苏念负责将他的构想细化成可执行的实验方案,并利用她深厚的专业功底查漏补缺;

马工则凭借其精湛的实验技术,将方案转化为可靠的实验数据。

三人小组以一种高效而默契的方式运转起来,很快便完成了初步的探索性实验,获得了一批令人鼓舞的数据。

这是一个周五的深夜,实验室里只剩下林川和苏念。

马工已经下班,明亮的灯光下,只有仪器低沉的运行声和两人偶尔敲击键盘、翻阅资料的声音。

他们刚刚结束了对一批新样品测试数据的初步分析,结果比预期还要好,显示他们选择的“原位聚合”路线确实大有可为。

连续高强度的熬夜,让林川的精神和身体都达到了一个临界点。

他靠在椅背上,本想闭目养神片刻,梳理一下接下来的思路,但沉重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,意识迅速变得模糊,陷入了深沉的睡眠。

苏念整理完最后一份数据,抬起头,正准备和林川讨论下一步计划,却看到他已经睡着了。

灯光下,他清瘦的脸庞带着难以掩饰的倦容,眉头即使在睡梦中也无意识地微微蹙着,仿佛仍在思考着某个难题。

苏念心中微微一动。

这段时间的紧密合作,让她对这个神秘而强大的“学弟”有了更复杂的观感。

他工作时如同精密仪器般冷静高效,思维敏锐得可怕;

但偶尔流露出的疲惫,以及此刻毫无防备的睡颜,又让她想起爷爷信里那句“需要静养的晚辈”。

她轻轻叹了口气,没有叫醒他,拿起自己挂在椅背上的外套,准备给他披上。

然而,就在她的手指即将触碰到林川肩膀的瞬间——

异变陡生!

睡梦中的林川身体猛地一颤,如同过电般绷紧!

他的呼吸骤然变得急促而粗重,喉咙里发出压抑的、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。

他的双手猛地攥紧了拳头,指节因极度用力而发白,手背上青筋暴起。

额头上瞬间沁出细密的冷汗,顺着鬓角滑落。

更让苏念心惊的是他的表情——

那双平时深邃平静的眼睛紧闭着,眼睑下的眼球在快速转动,脸上的肌肉扭曲,充满了极致的痛苦、警剔和……

一种她从未见过的、仿佛要撕裂一切的暴戾!

他仿佛正置身于另一个世界,一个充满了无尽危险和惨烈厮杀的世界。

“不……晓晓……走……”

含糊不清的词语从他紧咬的牙关中挤出,带着令人心颤的绝望和恐惧。

苏念的手僵在半空,心脏象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,几乎停止了跳动。

她吓得后退了半步,脸色瞬间变得苍白。

这不是普通的做噩梦!这反应太剧烈,太骇人了!

她从未见过一个人会在睡梦中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痛苦和……

杀气?对,就是杀气!

那一瞬间从林川身上散发出的冰冷气息,让她如坠冰窖,遍体生寒。

她想起了爷爷信里模糊的提及,想起了林川偶尔流露出的、与校园格格不入的沉郁气质,想起了他远超常人的意志力和那种对身体的精准控制……

一个隐约的猜测浮上心头——他可能经历过极其可怕的事情,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。

就在苏念不知所措,考虑是否要强行叫醒他时,林川身体的颤斗开始慢慢减弱。

他紧握的双拳一点点松开,急促的呼吸也逐渐变得平缓,虽然依旧粗重,但那股骇人的暴戾气息如同潮水般退去。

他并没有惊醒,只是仿佛在那场无形的战争中暂时脱离了最激烈的交火区,但疲惫和痛苦依旧清淅地写在他的脸上和紧绷的身体线条上。

苏念站在原地,久久未动。

她看着林川在睡梦中依旧不安的睡颜,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

有后怕,有震惊,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疼和理解。

她终于明白,他那身惊人的本领和沉稳背后,背负着怎样沉重的代价。

她最终还是没有叫醒他,也没有再试图给他披上外套,生怕任何一点外界的刺激都会再次引发他激烈的反应。

她只是默默地关掉了刺眼的主灯,只留下一盏昏暗的台灯,然后轻轻坐回自己的位置,拿起一份文献,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。

实验室里恢复了寂静,只有仪器规律的嗡鸣和林川逐渐平稳的呼吸声。

时间缓缓流逝。

不知过了多久,林川的眼睫颤动了几下,缓缓睁开了眼睛。

最初的几秒,他的眼神还有些涣散和迷茫,带着未散尽的惊悸。

但当他看到昏暗灯光下苏念的身影,感受到身处在熟悉的实验室时,那抹凌厉迅速隐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疲惫的清醒。

他坐直身体,揉了揉依旧有些胀痛的太阳穴,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:“我睡了多久?”

苏念放下根本没看进去的文献,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:“没多久,大概半小时。”

她顿了顿,装作不经意地问道,“你做噩梦了?刚才看你好象……睡得不太安稳。”

林川的动作微微一顿,抬眼看向苏念。

昏暗的光线下,她清冷的侧脸看不出太多情绪,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她语气中那一丝极细微的紧绷。

他知道了。

刚才自己肯定又出现了征状,恐怕……吓到她了。

一股深深的无奈和自我厌弃涌上心头,但很快被他压下。

他深吸一口气,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平稳,带着一丝歉意:“恩,老毛病了,没什么。吓到你了?抱歉。”

他的坦然承认,反而让苏念不知该如何接话。

她摇了摇头:“没有。只是……看你好象很辛苦。”

她尤豫了一下,还是忍不住轻声补充道,“如果……如果需要帮助,或许可以找校心理中心的老师聊聊?或者……我认识一位不错的医生。”

林川看着她眼中那抹真诚的、试图掩饰却依然流露出的关切,心中微微一暖。

他摇了摇头,露出一抹淡淡的、带着疲惫的笑容:“谢谢,不用。我知道自己的情况。比之前……已经好很多了。”

他这句话并非安慰。

相比之前在“归巢”初期的彻底失控,相比在宿舍里差点误伤王晓的惊险。

这一次,他虽然在梦中依旧经历了惨烈的挣扎,但身体的本能反应确实有所减弱,并且没有完全被心魔主宰而惊醒。

这微小的进步,对他而言,意义重大。

老班长的话在他心中回响——“心里的仗,不是一晚上就能打完的……得学着跟它共存……带着这疤,往前走。”

苏念看着他脸上那抹复杂难明的笑容,没有再坚持。

她只是点了点头:“那就好。时间不早了,数据也分析得差不多了,回去休息吧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”

“好。”林川站起身,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,“你也早点回去。”

半个月的时间在高强度、快节奏的研究中飞逝。

林川主导的“原位聚合”小组,取得了超出预期的阶段性突破。

他们成功筛选出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树脂单体与引发剂体系,并在实验室条件下,首次在经特殊预处理的碳纤维表面,观察到了理想的原位聚合现象。

初步的测试数据令人振奋。

与课题组之前性能最好的传统复合材料相比,新制备的样品在层间剪切强度上提升了约百分之十五,而更关键的是,其界面轫性——

即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——提升了近百分之三十!

这完美印证了林川之前关于“构建模量梯度过渡界面相”的构想,表明新的工艺确实从本质上改善了纤维与基体的结合质量,而不仅仅是简单的“粘得更牢”。

当马工将最终整理好的测试报告放在陈松教授办公桌上时,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老教授也忍不住激动地站了起来,戴着老花镜反复看了好几遍数据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